香港中醫藥研究院 时间:2019-09-22 来源:香港中醫藥研究院
引言
中醫藥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遺產,擁有系統性的臨床應用體系與豐富的方劑經驗。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生物醫學(Biomedicine)與分子藥理學(Molecular Pharmacology)的迅速進步,越來越多中藥成分被納入現代藥理研究,試圖以可量化、可重現的方式解釋其作用機理。中醫藥藥理學與現代生物醫學之間的深度融合,正成為推動中醫藥現代化與國際化的關鍵驅動力。本文旨在探討中醫藥藥理學與生物醫學的交叉融合現狀、技術挑戰與未來發展方向。
一、中醫藥藥理學與生物醫學的結構性差異與互補性
1.1 理論基礎的差異
項目 |
中醫藥藥理學 |
現代生物醫學 |
體系基礎 |
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辨證論治 |
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分子生物學 |
藥效邏輯 |
方證相應、多成分協同 |
靶點導向、單一成分特異作用 |
功能定義 |
調和陰陽、調氣血、扶正祛邪 |
抗炎、抗腫瘤、抗菌、免疫抑制/促進等具體效應 |
中醫藥注重整體調理、強調“藥性”、“藥味”、“歸經”與“君臣佐使”理論,而現代生物醫學則以明確機制、實驗驗證與細胞/分子層次為核心。
1.2 互補價值分析
- 中醫藥提供“疾病未分型”階段的干預可能;
- 生物醫學提供中藥有效成分作用靶點與信號通路的細胞/分子依據;
- 兩者融合可實現“宏觀辨證 + 微觀驗證”的雙重知識體系。
二、跨學科融合的主要實踐模式
2.1 中藥有效成分研究與作用機理解析
- 從經典方劑中篩選活性成分:如青蒿素(抗瘧)、甘草酸(抗炎)、丹參酮(心血管保護);
- 藉助生物醫學技術驗證作用機制:應用細胞實驗、動物模型、蛋白質體學、代謝組學、轉錄組學等技術,解析其抗氧化、抗凋亡、抗炎通路(如NF-κB、MAPK、PI3K/Akt等)。
2.2 複方藥理學與系統生物學結合
- 採用**系統藥理學(Network Pharmacology)**建構“成分—靶點—疾病”網絡,發掘複方多成分間協同作用;
- 結合生物網絡分析(如PPI網絡、KEGG通路富集分析)對中藥複方作用機理進行整體解析。
2.3 中藥體內動態與藥代動力學研究
- 發展多成分聯合測定技術(如LC-MS/MS)監測體內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ADME);
- 引入中藥指紋圖譜技術與代謝標誌物識別方法,優化藥品質量控制體系。
2.4 中醫“辨證分型”與分子分型對接
- 建立中醫證型與分子生物標誌物(Biomarkers)之間的對應關係;
- 如“肝鬱氣滯型抑鬱症”患者中常見5-HT、BDNF異常,建立分子對應模型可推進精準治療。
三、跨學科融合的前沿應用與案例
✅ 案例一:補中益氣湯抗疲勞機理研究
- 方法:小鼠慢性疲勞模型 + 微陣列分析;
- 結果:發現其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並參與IL-1β、TNF-α的抑制;
- 應用價值:為經方現代化提供分子基礎。
✅ 案例二:復方丹參滴丸治療冠心病的多靶點作用研究
- 利用蛋白質組學與代謝組學技術分析患者干預前後血液樣本;
- 證實其可通過調控NO通路、抗氧化酶系統與脂代謝通路,綜合改善心肌供血與抗缺氧能力。
四、跨學科融合面臨的主要挑戰
4.1 理論話語體系與研究方法存在不對等
- 中醫藥理論多為模糊性、經驗性描述,不易量化;
- 現代科學強調機制明確、變量控制,兩者需在研究設計上創新融合。
4.2 中藥成分複雜性與多靶點難以解析
- 一劑中藥方劑可能含數百種成分,代謝產物相互作用複雜,難以單一成分模式解釋療效;
- 多靶點效應增加藥效與毒性機制解析難度。
4.3 缺乏標準資料庫與數據共享機制
- 缺乏統一的中藥藥效分子標註資料庫;
- 各研究機構資料分散,數據結構不一致,影響重現性與再分析能力。
4.4 學科隔閡與複合型人才缺乏
- 中醫、中藥、生物醫學、藥理學、信息學等學科長期壁壘分明;
- 急需具有“中醫背景+現代科研能力”的跨界人才。
五、未來發展建議與戰略展望
5.1 建設中醫藥-生物醫學融合的“智慧藥理平台”
- 整合古籍方劑、臨床案例、實驗數據與分子網絡資訊;
- 構建“中藥—成分—靶點—疾病”整體推理與預測模型,支援中藥創新與再開發。
5.2 建立中醫藥分子機理研究標準體系
- 制定中藥藥理實驗設計標準、活性篩選模型、統計分析流程;
- 發展以“辨證模型”為核心的體內外研究方法(如中醫證型動物模型建設)。
5.3 強化複合型人才培養與交叉學科平台建設
- 推動設立“中醫藥與生命科學聯合研究院”“中醫藥跨學科博士班”;
- 鼓勵高校設立中醫藥—生醫雙學位或碩博貫通課程。
5.4 加快產業轉化與國際合作
- 建立中藥藥理數據資產化與國際共享機制;
- 推進中藥複方的國際標準轉化與多中心臨床機理研究,參與全球新藥研發體系。
結語
中醫藥藥理學與現代生物醫學的融合,是實現中醫藥科學化、標準化與全球化的核心路徑。從辨證施治的宏觀哲學到分子藥理的微觀實證,兩者結合不僅能豐富現代醫藥體系,也為全球疾病防治提供東方智慧與中國方案。未來,透過跨學科協同創新與制度化政策支撐,中醫藥藥理學有望與生物醫學共同構築新一代的融合型醫學科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