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在抗疫情中的應用及其國際實踐

香港中醫藥研究院 时间:2021-08-17  来源:香港中醫藥研究院

引言

重大傳染病疫情的突發,對全球公共衛生體系構成重大挑戰。自SARS(2003年)、H1N1流感(2009年)、MERS(2012年)以至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大流行以來,世界各國不斷探索多元化的防控策略。在中國歷次抗疫實踐中,中醫藥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醫學體系,發揮了獨特而有效的作用。其全過程干預優勢、整體調節理念和低成本、可及性高的特性,使其在疫情防控中具備重要補充與協同價值。近年來,中醫藥參與國際疫情應對與衛生合作的實踐日益增多,成為促進全球健康治理的“東方方案”之一。本文系統梳理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的應用模式與成效,探討其在國際合作中的實踐與挑戰,提出未來全球抗疫中深化中醫藥參與的戰略建議。


一、中醫藥在抗疫情中的理論基礎與應用優勢

1.1 中醫“疫病”理論與傳染病對應思維

  • “疫病”為中醫經典理論體系之一,《黃帝內經》《傷寒論》《溫病條辨》中均有詳細闡述;
  • 中醫將疫病視為“外感異氣”,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主張扶正祛邪、防變調理;
  • 重視“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符合不同人群與變異病毒的應對需要。

1.2 中醫藥抗疫干預的全鏈條優勢

疫情階段 中醫藥作用方式
預防階段 芳香避穢(如佩戴香囊)、益氣固表藥膳調理、體質干預
早期干預 解表透邪、清熱解毒(如金花清感、藿香正氣)
中重症輔助 清熱化濕、活血通絡、調肺益氣(如清肺排毒湯)
康復調理 補肺健脾、調理氣血、固本培元(如生脈飲合劑)

1.3 中醫藥的三重功能特點

  • 多靶點協同:可同時抗炎、抗病毒、調節免疫與減輕併發症;
  • 可及性強:簡便驗廉,適合基層、社區與居家治療;
  • 文化接受度高:尤其在華人社區、亞洲及發展中國家具備天然基礎。

二、中醫藥在中國抗疫實踐中的應用模式

2.1 SARS與COVID-19中的制度化應用

  • 2003年SARS:中醫參與病情辨證與康復期治療,提升恢復速度;
  • 2020年COVID-19:國家衛健委與中醫藥局聯合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中醫藥覆蓋率達90%以上**。

2.2 標誌性方劑應用與臨床成效

方劑名稱 功能主治 臨床觀察結果(部分)
清肺排毒湯 表裏雙解,化濕解毒 用於輕型、普通型患者,有效緩解症狀、縮短病程
藿香正氣合劑 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用於發熱、乏力、食欲不振等早期風濕症狀
金花清感顆粒 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在多中心研究中顯示可減少病毒複製與轉重率
生脈飲合劑 益氣養陰,扶正固本 用於康復期體虛、氣短、納差等後遺症調理

2.3 中醫非藥物干預的作用

  • 針灸:調節肺脾腎功能,改善呼吸困難與疲勞;
  • 導引法:八段錦、太極拳等提升免疫力、促進康復;
  • 芳香療法:藿香、佩蘭、艾葉等作為空間消殺與情緒調節手段。

三、中醫藥參與國際疫情應對的實踐與成效

3.1 國際援助與交流項目

  • 向巴基斯坦、伊朗、義大利、塞爾維亞、柬埔寨等國援贈中藥物資
  • 中國派出中醫專家組赴海外開展培訓、臨床指導;
  • 各地設立“中醫抗疫聯合診所”與“中藥發放站”(如馬來西亞華人社區、義大利米蘭華人醫療站)。

3.2 國際機構的關注與支持

  • WHO在2022年發布《中醫藥參與COVID-19防控報告》;
  • ISO/TC 249(中醫藥技術委員會)推進抗疫中藥標準化研究;
  • 海外主流期刊如 Phytomedicine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發表大量中醫藥抗疫機理與臨床研究。

3.3 海外應用的典型國家與地區

國家/地區 實踐形式 備註
馬來西亞 社區防疫中醫診所+免費發放連花清瘟 當地華人社區廣泛接受,政府亦有限度支持
義大利 米蘭中醫診所發放清肺排毒湯 獲當地華人醫療組織與志願者共同執行
南非 援非醫療隊與中醫藥中心合作防控指導 結合西醫宣教與中藥介入,提高防控意識
美國加州 中醫師協會提供居家防疫指導、開展遠程問診 協助低收入亞裔群體獲得基本防護與康復指導

四、挑戰與限制因素

4.1 國際認可度與臨床數據不足

  • 缺乏大樣本、雙盲、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
  • 中藥產品註冊程序複雜,難以快速合法進入他國應急體系。

4.2 法規障礙與藥政政策差異

  • 多數國家對中藥產品屬“膳食補充品”或“草本療法”,無法納入正規醫療;
  • 缺乏中醫藥快速應急審批通道與跨境貿易便利機制。

4.3 認知與文化壁壘

  • 非華人社群對中醫藥機理與價值認識有限;
  • 使用語言、診療方式、科學術語難與當地醫學語境完全對接。

五、戰略建議與未來展望

5.1 建立中醫藥全球抗疫合作平台

  • 建設“中醫全球應急健康支援網絡”,提供人員、物資、遠程診療整合方案;
  • 成立“中醫抗疫國際合作中心”,統籌資源調度與標準研發。

5.2 強化國際標準體系建設與數據研究

  • 推動建立抗疫中藥的國際臨床研究資料庫
  • 發展“證據+病例+數據”三維驗證框架,提升全球科學認可度。

5.3 探索中醫藥國際公共衛生介入機制

  • 鼓勵中醫藥納入國際公共衛生應急預案與衛生援助協議;
  • 與WHO、OIE、GAVI等全球健康機構建立合作節點。

5.4 發展中醫藥防疫產品與智慧服務國際化路徑

  • 打造中藥“即用型”劑型(如顆粒劑、貼片、膳方)全球化版本;
  • 推動中醫抗疫AI平台、體質自評小程序、多語種遠程問診工具國際落地。

結語

中醫藥在抗擊重大疫情中的價值已被中國及多國實踐所證明,其以整體觀、辨證論治、靈活干預為特徵的醫學模式,為全球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提供了可行的補充方案。未來,應在全球健康治理框架下,以制度創新、標準建設、文化溝通與科學研究為支撐,推進中醫藥作為“全球衛生合作的一部分”制度化參與,實現由“中國方案”走向“全球公共健康資源”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