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醫藥研究院 时间:2023-09-30 来源:香港中醫藥研究院
引言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病、惡性腫瘤等,是當今全球疾病負擔和死亡率的主要來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NCDs每年造成全球約7,100萬人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74%。面對長病程、高復發、醫療成本高與預防難度大的特性,單一現代醫學干預手段往往難以滿足全民健康需求。中醫藥作為一種強調“整體觀”“辨證論治”“治未病”的醫學體系,在疾病預防、亞健康調理、非藥物療法與多層次干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系統梳理中醫藥在慢性病防控中的作用模式與實踐成效,探討其所面臨的挑戰與未來發展對策。
一、中醫藥對慢性病防控的理論支撐與臨床特色
1.1 “治未病”理念與慢病預防高度契合
- “未病先防”對應NCDs的一級預防(控制危險因素);
- “既病防變”對應二級預防(早期干預與疾病管理);
- “瘥後防復”對應三級預防(康復與復發預防);
- 強調體質調養、情志調攝、飲食起居,符合現代“健康促進”理念。
1.2 中醫辨證論治模式的個體化干預優勢
- 避免“一刀切”治療,強調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 可針對複合性病症(如高血壓伴焦慮、糖尿病伴失眠)進行全身系統性調整;
- 提高患者依從性與自我調養參與感。
1.3 中醫藥療法多樣化、可持續、無創傷
- 包括內服中藥、針灸、推拿、艾灸、導引、膳食干預等;
- 可用於慢性疼痛、神經退行性疾病、睡眠障礙、胃腸功能失調等問題;
- 適合長期調理、慢病輔助控制與生活質量提升。
二、中醫藥干預慢性病的典型應用領域與成效
疾病類型 |
中醫干預方式 |
成效概述 |
高血壓 |
天麻鉤藤飲、針刺降壓、氣功導引 |
降壓平穩,改善頭痛、失眠、情緒波動等伴隨症狀 |
2型糖尿病 |
玉泉丸、黃連解毒湯、膳食配伍療法 |
降糖效果穩定,減少微血管併發症風險,改善脾胃虛弱等病理基礎 |
冠心病 |
丹參滴丸、血府逐瘀湯、心脈通針法 |
改善心絞痛發作頻率與心肌供血,輔助改善心率變異性與血脂指標 |
慢性阻塞性肺病 |
補肺益腎湯、針灸督脈穴位、呼吸導引 |
降低急性發作次數,提高肺功能指標與運動耐力 |
腦卒中後遺症 |
中藥康復湯劑、針灸運動神經點、推拿 |
改善肢體活動、構音障礙與吞嚥困難,縮短康復周期 |
更年期綜合徵 |
知柏地黃丸、太溪穴針刺、情志調養 |
緩解潮熱煩躁、情緒不穩、失眠、月經紊亂等症狀 |
三、中醫藥介入慢性病防控的模式創新與實踐探索
3.1 社區慢病管理與中醫“家庭醫生”服務融合
- 基於中醫體質辨識進行健康分級干預;
- 提供個性化調養方案與“治未病包”;
- 在中國多省市建成“中醫健康小屋”“社區針灸點”等。
3.2 中西醫協同干預新模式
- 在大型醫院建立中西醫協同慢病門診;
- 通過雙診聯查,提升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等慢病綜合療效;
- 一些中藥如“復方丹參滴丸”“冠心寧膠囊”等已進入臨床路徑指引。
3.3 結合現代科技的智慧中醫慢病干預平台
- 構建基於AI與大數據的“中醫體質—病證—方藥”知識圖譜;
- 利用可穿戴設備與手機App進行健康監測與飲食調理建議;
- 建立可追蹤、可調控、可量化的中醫“長程干預體系”。
四、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
4.1 缺乏現代醫學認可的循證依據
- RCT數據不足、樣本量小、設計非標準化;
- 中醫證候與現代疾病分類匹配難,限制臨床指南納入。
4.2 質量控制與藥效穩定性問題
- 中藥複方成分複雜,活性成分標準化困難;
- 缺乏生物等效性與標誌物評價機制,難以保證療效一致性。
4.3 法規與報銷政策局限
- 中醫非藥物療法納入醫保比例有限;
- 多數地區中醫基層服務尚未制度化、標準化、數據化。
4.4 醫患雙方認知差異與接受度不平衡
- 現代患者對中醫治療期望不明確,部分醫師缺乏系統化中醫訓練;
- 缺乏面向慢病患者的中醫健康素養教育。
五、未來發展建議與戰略方向
5.1 建立中醫慢病防控的循證研究體系
- 鼓勵RCT、真實世界研究(RWS)與大數據分析結合;
- 建立中醫特色的慢病療效評估指標體系與方法學框架;
- 推動中醫藥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績效評估體系。
5.2 推進中藥製劑標準化與臨床路徑融入
- 強化中成藥質控技術與藥理機制研究;
- 依據循證資料推動優質中藥納入慢病臨床診療指南與DTP用藥管理。
5.3 發展基層中醫慢病管理與健康促進網絡
- 建立“中醫+健康管理師+家庭醫生”三位一體服務網;
- 提供以體質調理、飲食建議、運動導引為核心的慢病管理方案;
- 利用數位化技術構建健康干預追蹤平台。
5.4 加強中醫養生文化與慢病防控的結合推廣
- 將八段錦、太極拳、食療文化等納入學校、社區、養老機構;
- 建立中醫“健康生活方式”示範社區;
- 推動國際中醫健康生活方式標準認證體系構建。
結語
中醫藥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中具備悠久的實踐基礎與獨特的整體觀、個體化、多層干預優勢。在當前慢病防控日益強調“預防為主、融合管理”的趨勢下,中醫藥正展現出其應有的系統性價值。然而,要使其真正融入現代醫療體系與全球公共衛生架構,仍需在科學評價、制度設計、政策支持與公眾認知方面持續推進。未來,中醫藥將不僅是“傳統的選項”,更有潛力成為“現代健康治理的主體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