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醫藥研究院 时间:2024-07-10 来源:香港中醫藥研究院
引言
在全球貿易體系深度融合、技術創新週期加快、治理模式日益協同的背景下,標準已成為國際治理的“技術語言”與法治秩序的重要基礎。對於任何希望主動參與全球產業分工與制度制定的國家而言,建構兼具透明性、合法性與國際可比性的標準法規體系,不僅是推動國內市場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更是融入國際規則體系、提升制度話語權的關鍵途徑。本文從標準化法制建設的歷史脈絡、制度結構與國際規範對比出發,探討中國現行標準法制面臨的挑戰與制度對接的可行策略,進而提出構建**“國家主導+市場驅動+國際協同”的法治化標準治理模式**。
一、標準化法規體系的基本構成與發展演變
1.1 法律制度構成
層級 |
核心法源 |
功能定位 |
宪法依據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等 |
明確保障技術發展、創新與市場秩序 |
上位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 |
標準分類、制定程序、實施監管、法律責任 |
配套法規 |
《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技術標準推進辦法》等 |
明確標準推廣、協調機制與市場化路徑 |
部門規章 |
行業標準管理辦法、強制性國家標準工作程序 |
細化操作流程、授權機構、第三方參與機制 |
地方法規 |
各省市《標準化管理辦法》《地方標準備案》 |
調整區域特殊要求,促進地區經濟協同 |
1.2 中國標準化制度的演進階段
時期 |
核心特徵 |
1980s–1990s |
建立國家標準體系框架,集中在工業技術與產品安全 |
2000s |
推進行業標準與企業標準分類,推動ISO/IEC對接試點 |
2018年以後 |
標準化法修訂,明確“國家—行業—團體—企業”多層級標準架構 |
“十四五”規劃以後 |
融合數字經濟、碳中和、人工智慧、新中醫標準等領域推動法治與國際協同 |
二、標準與法律關係的制度邏輯分析
2.1 標準的法律屬性分類
標準類型 |
法律性質 |
法規約束力 |
強制性國家標準 |
屬於法律性技術規範 |
法定強制執行,違者依法追責 |
推薦性標準(國家/行業) |
屬於政策性引導工具 |
非強制性,但可作為行政審批、採購、訴訟依據 |
團體與企業標準 |
屬於契約性市場工具 |
構成商業合約、品質聲明或信用評價依據 |
2.2 標準法治化的三重意涵
- 規則正當性:透過立法程序保證標準制定與調整的法理基礎;
- 治理可控性:標準可轉化為行政審批、監督執法、法律認定的核心依據;
- 參與透明性:標準制定過程納入多元主體參與(政府、行業、科研、社會組織),提升社會公信力。
三、國際標準制度比較與中國接軌挑戰
3.1 國際標準治理模式分析
國際組織/國家 |
機制特點 |
接軌啟示 |
ISO / IEC / ITU |
去行政化、會員國自願參與、結果導向、專業委員會制度 |
構建“標準制定權國際話語機制”,強化技術表達與數據表徵權 |
歐盟 |
強調CE認證與技術標準等效原則,標準與市場準入高度捆綁 |
推動中國標準融入歐盟法規框架,減少雙邊貿易技術壁壘 |
美國 |
ANSI鼓勵民間制定、政府引用,標準與法規分立但強烈互動 |
借鑒“政府採納民間標準”的彈性制度與產業驅動導向 |
3.2 中國接軌中的挑戰
面向 |
挑戰描述 |
制度層面 |
標準制定中政府色彩仍較濃,參與透明性與程序正義仍待強化 |
技術對齊 |
關鍵領域(AI、醫藥、綠色建築等)中部分標準缺乏國際統一語境表達與數據格式支持 |
國際話語能力 |
中國標準輸出量大但全球採納率不高,國際組織投票權與影響力仍需提升 |
四、標準法制體系優化與國際接軌的戰略建議
4.1 法制建設強化路徑
政策方向 |
建議措施 |
標準立法深化 |
完善《標準化法》配套司法解釋,明確標準法律屬性、與行政/民商事規則邊界 |
強制標準治理 |
建立動態調整機制與公眾參與平台,提升強制標準的風險評估與透明性 |
行政引用制度化 |
明確推薦性標準在招投標、執法、審批中的引用原則,避免濫用標準作為變相行政手段 |
多元參與機制 |
鼓勵科研機構、企業聯盟、消費者組織共同參與標準制定,建立“社會標準共治機制” |
4.2 國際對接協同推進
- 建立中國技術標準全球推廣平台,支持“中文原創 + 多語同步”標準發布;
- 鼓勵企業加入ISO、IEC、ITU專業委員會,提升國際參與率與主導力;
- 推動“一帶一路”標準互認試點,構建區域“標準共同體”;
- 探索中國與RCEP、WTO-TBT、WHO等國際標準機構的聯動工作機制。
結語
標準是技術的制度化表達、治理的共識基礎、法治的隱性語言。中國若要由“標準參與者”向“標準制定者”轉型,必須在法律制度層面完成從**“政府導向”到“法治保障”再到“全球對接”**的升級躍遷。未來的標準法制建設應更加重視程序正當性、市場兼容性、技術國際性與治理協同性,共同構築具有全球競爭力與制度引領力的中國標準體系。